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陕西宗教界在行动
安康清真西寺举行民族团结座谈会
6月11日至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巴特尔先后赴宁夏、陕西,深入银川、固原、宝鸡、渭南、西安等市调研。在宝鸡法门寺和西安广仁寺、大慈恩寺、八仙宫道观、化觉巷清真寺,巴特尔详细了解了宗教场所管理情况和宗教团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有关做法。巴特尔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力推进宗教中国化,不断提升宗教工作水平,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多年来,在陕西省民委(宗教局)的指导下,陕西宗教界和宗教人士发挥积极影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出了有益尝试。
缘起民族团结,更要服务民族团结
在西安广仁寺住持仁钦扎木苏看来,广仁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诠释“民族团结”主题:壁画“四兄弟”表现的是各民族兄弟同心,三怙主道场对应藏族聚居区和内地,寺内珍藏莲花座为文成公主送往大昭寺的强巴佛的座台……广仁寺成为300多年来西藏和内地文化交流和西北地区多民族团结的见证。
此前,广仁寺在拉萨雕刻复制了供奉于西藏大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和文成公主像,并组织了由僧人、学者、居士和媒体组成的迎请团,沿着文成公主当年入藏的唐蕃古道,把等身佛像和公主像迎请回来,实现文成公主“回娘家”的千年夙愿。
现在,广仁寺又在策划“迎请王昭君回故里”活动,进一步加深藏、蒙、汉等民族间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在广仁寺住持仁钦扎木苏看来,广仁寺缘起民族团结,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搭建民族地区与内地交流平台,为服务民族团结作出应有贡献。
2011年,广仁寺发起成立广仁慈善功德会,有计划、成规模地开展慈善事业,帮助和救助困难者。新年祈福,端午节送粽子,腊八节施粥,中秋节、春节走访慰问贫困户,为周边社区捐建健身广场,青海玉树大地震、四川雅安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陕西勉县地震泥石流、内蒙古赤峰雪灾等灾难发生时积极捐款捐物……广仁寺作为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践行人间佛教精神,把大爱洒向了各民族。
爱国爱教,两世吉庆
安康清真西寺在社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不小。
安康市汉滨区西关社区老街区道路狭窄,清真西寺便敞开大门,方便过往车辆会车、调头;看到路人及邻里如厕不方便,便对外开放寺内卫生间。不仅如此,清真寺还改变了寺内水房不对外开放的惯例,让过路群众入寺洗手、洗脸和淋浴。
每逢伊斯兰教节日,清真西寺总会邀请社区各族居民来寺内做客、联欢。有汉族群众想要了解伊斯兰教信仰、风俗习惯,清真寺也热情欢迎。“我们开放清真寺,是为了让社会对伊斯兰教有更好的了解,认识到穆斯林是个和谐、包容的群体。”清真西寺管委会主任马应虎说。
在西关社区创建文明和谐社区过程中,清真寺主动参与社区创建工作,组织穆斯林群众携带慰问品慰问住院病人、留守老人及边远山区的回、汉族贫困家庭。
也许正是如此,面积不大、整洁有序的安康清真西寺总透着活力与亲切。寺内随处可见的与民族团结相关的标语和横幅、大厅显示屏滚动播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宗教政策等内容,佐证了西寺与社区各族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
陕西有许多历史悠久、极具中国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安康清真北寺便是其中翘首。
化觉巷清真寺是西安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此工作了30多年的白老师说,伊斯兰文化与汉族文化在化觉巷清真寺有着很好的融合,两种文化可通过相互融合与借鉴,共同获益。
安康清真北寺位于安康市汉滨区,经历了1983年安康特大水灾,后在原址重建,新建清真寺依然保持了其中国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环境幽雅古朴。清真北寺有着鲜明的大局意识,协助政府与社区工作从不打折扣。持续近10年的安康市汉滨区老城改造工程,涉及到老城大量各族居民。北寺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老城街道办事处,做了大量工作,令许多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状态的棘手问题,得以化解和妥善解决。2010年,在东西大街的改造工程中,清真北寺带头拆除寺产房18间,并按照政府统一规划部署,将位于街面的房产出租进行招商引资,既给社区坊民作出榜样,又减轻了教众的负担。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开建,涉及38座穆斯林坟茔迁坟,在北寺多次协调下,坟茔全部按时迁出。
“伊斯兰教讲‘爱国爱教,两世吉庆。’无国家就无伊斯兰教,爱伊斯兰教就要爱国家,宗教也要和时代适应。”清真北寺管委会主任陈凤宝表示。
“伊斯兰教讲‘我们应当在正义的事情上互相团结帮助’,就是在倡导各民族互相团结尊重。”每逢主麻日,北寺阿訇们总是以此话为开头宣讲“卧尔兹”。除了主麻日,清真寺也会利用婚丧嫁娶等场合,结合经典教义,向穆斯林群众宣讲党的政策法规、民族团结等内容。2017年,在安康市民宗局的帮助下,清真北寺开设了文化书屋,涉及时政、教理等内容的书籍成了穆斯林群众喜爱的抢手货,“大家聚在一起也不再扯皮了。”陈凤宝说。
宗教要多元包容、和谐共处、与时共进,已成为陕西宗教界的共识。陕西各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上不懈,形成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