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当前位置: 首页>民宗家园>民族家园>民族团结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 2018-09-12 06:43
?v=89860593.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

    打小儿起,回族姑娘马瑞就是邻居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毕业后,马瑞告别新疆伊犁霍城县,进乌鲁木齐初中班、入上海内高班,后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离乡求学11载,如今的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辅导员,将自己的所学、所获分享给新一代少数民族学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母亲常说我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但我要说,我是党和国家的孩子。”马瑞的感慨,也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学子共同的感慨。

    像马瑞这样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在陕西各高校中比比皆是。多年来,陕西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各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陕西师范大学:石榴花开朵朵红

    陕西位于“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节点,勾连了西北边疆与内地、中国与中亚乃至世界,其地域习俗和气候条件也与新疆、宁夏等省区相近。因此,陕西成为众多西北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志愿首选。陕西师范大学3800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疆籍学生就占了其中的多数。

    尽管还在求学阶段,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热西达木·吐尔地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已非常清晰。

    入校不久,热西达木就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学姐阿西亚。“像学姐一样优秀,像她一样影响、帮助别人”,成为她入校后确立的第一个目标。

    不久前,通过学校组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热西达木如愿在石榴籽工作坊担任了学生助理。“石榴籽工作坊是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帮扶’,我作为学生助理向同学们提供帮助,压力大、进步也大。”

    石榴籽工作坊寓意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是陕师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的暖心工程。石榴籽工作坊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引路人”为理念,依托“互联网+”,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师大民族之声”,举办“九思”民族文化网络大讲堂等活动,指导各民族学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到生活习惯迥异的内地求学,来自长者的陪伴尤为重要。同时,工作坊也为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提供了舞台。”民族教育学院辅导员热依木·努尔麦麦提说,3年来,工作坊已培养了5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

    陕西师范大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红色之旅、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地区“三下乡”活动、家校互动,形成了覆盖预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体系和思想引导有方向、学业解惑有平台、生活帮扶有温度、严格管理有榜样的“陕师大育人模式”,助力各族学生阳光成长。

    围绕着“石榴”这一理念,陕师大学生创作了石榴籽工作坊徽标、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曲《石榴花开》,还在校园内开辟出有着56棵石榴树的“民族团结石榴园”。学校博物馆常设“56个民族婚庆服饰”展馆,不定期与民族地区省、市单位联合举办少数民族主题展览,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建好“石榴籽工作坊”,唱好团结进步“石榴花”,育好学子成长“石榴果”,种好文化生态“石榴园”。对于陕师大少数民族莘莘学子而言,陕西已是第二故乡。

 

    西安交通大学:各民族师生共同传承“西迁精神”

    “‘同心圆’工作室旨在为学校及全省培养辅导员,并形成理论成果。工作室对外开放,现在我们的成员不仅来自本校,还有来自外校、外省的。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全国高校中组织少数民族工作联盟,将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发扬光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及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工作室及西安交通大学民族团结工作情况,“库来西·同心圆”工作室的负责人库来西·依布拉音立刻变得滔滔不绝。不难看出,多年在新疆、陕西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令库来西对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十分的热情。

    哈萨克族辅导员库来西是西安交大众多少数民族辅导员中的一位。早在2005年,西安交大就实施了辅导员“知心工程”。如今,学校已形成了辅导员与各族学生谈话谈心的工作形式,也形成了如研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论坛”和“库来西·同心圆”工作室这样的“明星”品牌。

    西安交大大力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学校“2+3计划”中,圆满完成两年辅导员工作后,本科毕业生巴桑泽仁又将再次回归课堂,继续法医学研究生学业。公益类社团布达拉文化社团在组织、承办校内及陕西省高校藏汉文化交流活动外,还组织了支教藏区。

    在校内,西安交大定期举办少数民族学业困难学生座谈会,布置学业帮扶工作。制定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帮扶计划,利用大数据服务学生。

    在校外,西安交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多支少数民族团队赴新疆、西藏开展社会实践,与新疆大学举行联合暑期社会实践已连续进行了7年。学工系统干部和辅导员前往新疆、西藏、宁夏、甘肃等13个省、区开展家访,关怀少数民族学生。

    “我走出来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去。”临床医学三年级学生白玛央金来自西藏山南市桑日县扎巴村。家乡偏远闭塞,医疗健康知识缺乏,村民“西安交大是培养交警的大学”的言论,更让她意识到村民对内地了解的匮乏。作为从内地西藏班一路步入内地高等学府的孩子,白玛利用假期回乡支教,可是“个人的力量实在很有限,我想多做点儿什么。”

    2016年暑假,白玛发起的“交大西藏雪域女团”支教队在扎巴村开设了小学藏语和初中历史、英语、体育等多门课程。在老师和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女团的规模也从最初的8名女生,发展到今年包括外校学生在内的20名男女学生。扎巴村周边的好几个村子也都有了支教点,越来越多在西安就读的藏族大学生加入到回报家乡的队伍中。

    “我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自己出发的路。”俄罗斯族姑娘葛雅楠完成本科及硕士学业后,选择了回新疆工作,刚参加工作,便作为首批新疆南疆学前双语支教干部赴南疆乡村幼儿园支教。维吾尔族学生穆尼热·艾海提的作品荣获2016年“工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创意设计大赛全国总冠军,并应聘上了工商银行总行工作,但他也选择了回乡工作。

    1956年,西安交大的老教授们响应国家号召建设大西北,由上海迁往西安建校,开创了“西迁精神”。如今,无论是留在内地从事民族工作的库来西、马瑞,还是选择回乡的葛雅楠、白玛央金,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个人前途与祖国、与民族团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西藏民族大学:雪域与三秦60年的守望相助

西藏民族大学举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6周年纪念活动

 

    对西藏民族大学而言,民族团结进步就是其不可分割的“血脉、骨架”。

    西藏民大位于陕西咸阳,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也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团结、国家振兴的重大战略布局。

    “峥嵘岁月六十载,桃李满园芳中华。”9月15日,西藏民族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建校60年来,西藏民族大学始终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赢得了“西藏干部摇篮”的美誉。

    西藏民大副校长袁东亚介绍,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是西藏民大工作的两大组成部分。西藏民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由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各级党组织共同抓。将民族团结纳入课程,在学生入学、毕业等节点进行重点教育;依托校史馆、西藏历史文化博物馆,厘清西藏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反分裂反渗透教育月”活动,每周升国旗,在“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举行升国旗仪式;举行“五个认同”主题实践活动,民族团结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各民族师生交朋友,倡导不同民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促进各族学生共学共进。

    2012年,西藏民大外语学院的次央组织“班智达藏语角”,各类藏语角、英语角自此在校园流行开来,各族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今年,外语学院还组织了民族团结藏、汉、英三语演讲比赛,每位参赛同学都要用三种语言进行演讲。“各族同学通过学习,交往交流自然也更频繁了。”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三下乡”拉萨支教活动中,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土登旺堆结识了法学院学妹杨亚杰,并成为了好朋友。得知旺堆正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创业,杨亚杰立刻动员自己的亲友,为旺堆寻找最新资讯及技术。而旺堆也为杨亚杰即将进行的涉藏知识产权创业,做起了“顾问”。

    西藏民大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延伸到校外,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基地等;学生参与扶贫点建设,也是学校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形式。

    2013年,教师王卫前往昌都左贡县旺达镇乌雅村进行驻村工作。驻村3年,他多方筹资,带领村民创办了自动造砖厂、砂石厂、综合服务中心,让村民收入比三年前提高了十几倍。他还组织返乡大学生和高中生开办寒假义务补习班、小学生夜间自习班和早读班。王卫说:“我是西藏民大人,就要发扬西藏民大的‘老西藏精神’。”

    如今,为了更好发挥“西藏干部培养基地”作用,西藏民大制定了“2020发展计划”,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力度,申请设立尼泊尔语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过去西藏缺什么,我们培养什么。现在我们要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为西藏人民谋福祉,做好‘民族团结桥头堡’。”袁东亚表示。

 

    西安市灞一中:让孩子的笑容清澈明朗

西安市浐灞一中学生进行课外活动

 

    “感谢我西安的家,让远离父母的我感到了家庭温暖。”“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开心时我们同你一起乐,你难过时我们陪你一起扛。”

    “谢谢你们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懂得了感恩。”“你由胆怯变得开朗,我们无话不谈,好样的,孩子。”

    “感谢最美的年龄有你们陪伴。”“刚刚熟悉又要分别,期待你再次回家。”

    这三段对话皆摘自藏族学生益西拉姆的“结对家庭”纪念册。纪念册记录了来自西藏墨竹工卡县的她与西安“阿爸阿妈”结亲3年的情感历程。而“结对家庭”纪念册是西安市浐灞一中为每位毕业离校学生准备的一份毕业礼物。

    西安市浐灞一中坐落于灞河流域内的西安浐灞生态区,拥有一流的硬件设施和优质的师资力量。自2012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承担着陕西省“智力援藏”的光荣使命。西藏籍学生在3年内地初中学习生涯中,老师不仅是他们的教育者、思想引导者、心理疏导者和生活指导者,还是他们的“代理家长”。

    浐灞一中西藏班的主要生源来自阿里地区和藏北地区——即便在西藏,两地也被喻为“高原中的高原,极地中的极地”,教育资源更为匮乏。尽管孩子们都很优秀,但初来学校时,近1/3学生的汉语理解力不过关,数理化英学习困难。为此,老师们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补课、编写《汉语过关》校本教材,还通过设立“优秀奖”“进步奖”,逢考必奖,激励学生进步。浐灞一中对非中考学科开展混班教学,开展藏汉英三文大赛、书法比赛、作文比赛,助力学生提高成绩。2015、2016连续两年浐灞一中在西藏内地班联考中实现零淘汰,教学质量一跃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孩子离开高原求学,适应内地环境很重要。浐灞一中为每个班配备了生活老师,每年组织学生进行PPD筛查、胸透,还按照三甲医院标准开设了学校医务室及心理咨询室。在年初的一次常规检查中,学校发现有一位来自牧区的学生未种牛痘疫苗。经重新统计与筛查,发现有半数以上藏族学生没有种过牛痘苗。为此,老师通过电话与家长进行确认并取得授权,为学生接种牛痘疫苗,学校还主动承担了每位学生200多元的接种费用。

    每年,学校都会赴藏开展“千里家访”工作。次吉达瓦来自拉萨堆龙德庆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个爱笑、爱说的13岁男孩。去年得知校长和老师要去家访时,他又意外又兴奋又担心:父亲有残疾,家庭较为贫困,自己还在返乡火车上,父母能接待好校长和老师吗?得知老师顺利完成了家访工作,还给家中送去了学习及生活用品,次吉激动地说:“真的,在陕西3年的学习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我永远不会忘记!”

    浐灞一中班班结对、生生结对、师生结对,互帮互助;舞蹈社、足球社、文学社、藏戏社等30多个社团,社社精彩;进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意味深长;师生同过生日、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陕藏学生自愿混合住宿,件件精心。今年藏历新年,浐灞一中师生不仅同做“古突”、摆切玛盒、跳锅庄,西藏班孩子还表演了舞龙,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陕藏学生在学习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友谊和亲情。“结对家庭”纪念册,便是浐灞一中发动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我在西安有个家”爱心家庭结对的产物。一位家长在“美篇”中详细记录了一家人与藏族“儿子”拉巴次仁交往3年的生活。在末尾,她写道:“孩子已成为我们家庭的一份子,成为我三个孩子的大哥哥。特别感谢浐灞一中组织的这次活动,对藏族孩子们的培养和关爱,让我们共同传递民族团结之花。”

    这篇美篇在网络广泛传播之际,浐灞一中的9位老师正守在拉萨中考考场外。代课教师护送西藏班9年级学生返藏参加中考,在每个毕业季都会上演。在火车上,老师们为学生开设“火车课堂”,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进行考前辅导,直至中考结束才返回西安。在车站、在考场外,学生家长纷纷带着哈达,为老师们献上最真挚的祝福。

    “孩子的笑容如同西藏的天空,清澈明朗。”校长高根宏说,“在一次电话家访中,孩子告诉我他正在跟父亲在边境线上巡逻。群众是守边第一防线,我们把孩子教育好了,家长就能安心守边。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安全屏障。我们是一个担负政治任务的学校,应该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培养西藏人才。”

    西安是文成公主的故乡,也是西藏班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二故乡。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灞河畔折下一枝杨柳,告别长安。历经14个世纪风雨,灞河惜别的泪水已化为藏族儿女灿烂的笑容。而那枝文成公主带入西藏、插在大昭寺门前的柳枝,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汉藏人民友谊的象征。

 

    [人物]

    “老师妈妈”丁海燕

丁海燕与学生在一起

 

    “丁海燕是个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是我们山里人真正的希望!”这是乡亲们对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女教师丁海燕的评价。多年来,丁海燕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用无私的爱心托起山区孩子的希望,被人们称赞为“永不凋谢的马兰花”。

    马栏距旬邑县城80公里,沟大壑深、交通不便,没人愿意去那里从事教师工作。而丁海燕自1986年起就在这里当起了代课教师,如今仍在马栏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任教。

    这所小学始建于1932年。学校的记事碑记载着,习仲勋当年曾多次来到学校讲学。2003年,为了感谢习仲勋夫人齐心对学校教学楼建设的捐助,学校将原来的阳坡头小学改名为阳坡头齐心希望小学。

    刚走上工作岗位,丁海燕就给自己约法三章: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她从坚持小事做起,给留守儿童洗头、洗脚;马栏山区冬天特别冷,她就早早地将教室火炉生旺;有贫困学生买不起校服,她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校服;她经常爬沟过河往返好几公里,入户为学生辅导、补课;她还利用活动课和节假日,带着孩子们为村里的五保户挑水、拾柴、做饭、洗衣,自编小节目给老人表演……在丁海燕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语言文明了、行为规范了,乡亲们高兴地说:“没想到丁老师对孩子比我们这些当家长的还要好!”

    马栏山区回汉杂居,作为一名回族党员教师,丁海燕深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义。平常的工作中,她特别注重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常利用机会给学生讲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故事、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民族政策等。她还利用与回族学生家长接触的机会,对家长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在丁海燕的教育下,学校的各族学生和睦相处,亲如一家。2014年,丁海燕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多年的清贫生活和辛勤工作,导致丁海艳身患多种疾病。虽然工资微薄,但她从未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她说:“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离开学校,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便由衷地生出成就感和幸福感。”她所任教的村子考入本科及大专院校的学生已有30余人,打破了村子从未走出过一名大学生的历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国家民族宗教

各省民族宗教

三秦民族宗教

新闻媒体

其他链接

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陕ICP备19013065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0 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177号

alt
alt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