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当前位置: 首页>民宗家园>民族家园>民族团结

巧手绣出好日子

时间: 2020-06-29 15:15
?v=89860593.js?cdnversion=' + ~(-new Date() / 36e5)];

        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块底料、一张绣绷,一位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绣娘,捻着长不盈寸的羊毫细针飞针走线,一朵颜色娇艳的牡丹就显出了轮廓……在2019年丝博会陕西成果展上,汉中市宁强县羌族刺绣传承人王小琴带着几位绣娘展示宁强羌绣技法,赢得了观众一片赞叹之声。近年来,她以针创业、以艺助贫,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大力传承羌绣技艺,绣出了绚丽多彩的人生,绣出了民族团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画卷。她被评为2019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18年陕西省三八红旗手、2018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致富带头人。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起步:重拾传承千年的刺绣技艺

 

        王小琴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这里古称“宁羌”,是古氐羌民族聚集地,也是中国羌族文化保护实验区,羌氐文化遗存灿若星辰。这其中,最璀璨的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刺绣。很多宁强妇女都有刺绣的习惯,王小琴受母亲影响,自幼耳濡目染就喜欢上了刺绣。

今年115日省两会代表通道上,身着非遗羌绣服饰的王小琴一亮相,就受到了记者们的极大关注。

 

        高中毕业后,她先是在服装厂学艺,掌握了服装设计制作工艺,并成立了自己的服饰公司。2008年,在一次返乡途中,她发现许多会刺绣的山区妇女穷困度日,年事已高的绣娘没有传人,许多传统针法濒临失传。这时一个强烈的愿望撞击着她的脑海——“我要把母亲传给我的羌绣技艺传承下去,我要让穷困的姐妹们用羌绣挣钱”。

        为“抢救”羌绣,她花了四年多时间,走村串寨拜访上百名羌绣艺人,学习针法技能、图案特征、色彩运用、文化内涵,掌握了多种即将失传的针法,还自费到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木兰商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系统学习羌绣艺术。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她的刺绣技法已炉火纯青,制作的“2008奥运会”会标及“2022冬奥会”会标等7幅作品,被国家奥运体育馆永久收藏。

 

带动:打造指尖针鼻上的致富路

 

        多年学习从商经历,让王小琴敏锐地发现,要保护羌绣,就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山区绣娘足不出户也能走上致富路。

        2015年,她注册了“羌州绣娘”商标,并投资80万元,将自己的制衣厂转型,成立了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从事绣件绣品的设计研发、加工生产和销售。为了打开市场,王小琴赶制了几件带有羌绣图案的手提袋、衣服、鞋垫样品,北上南下,走遍各大城市宣传推介羌绣制品,逐步创建了宁强羌绣品牌。特别是在2015年中国宁强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上,她的羌绣展品惊艳亮相,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客商的广泛好评,订单也如同雪片般飞来。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贫困妇女从事羌绣事业。王小琴经过调研,采用“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生产方式,一方面,在县城周边的农村和移民安置点上招聘妇女来公司务工,计件发放工资;另一方面,在边远镇村建立羌绣专业合作社,让当地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绣娘居家灵活生产,定期上门以高出市场价2倍的价格收购,既解决了人手不足问题,又保障贫困绣娘能稳定增收。

        为提高绣娘刺绣技术,她走遍了全县的每一处村村落落,去挖掘热爱刺绣的爱好者,无偿地教她们刺绣知识,培养出多名潜力学员和优秀学员,并签订产品回收协议书,带领她们脱贫致富。对参加刺绣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她积极争取资金,每人每天发给50元生活补助,共发放资金10万元。

王小琴向来公司调研的国家民委副主任刘慧展示羌绣产品。

 

        2017年9月15日,王小琴给阳平关镇羌绣培训班上完课返程途中出了车祸,昏迷了三天三夜,母亲在她床前哭晕了五六次,她苏醒后的第一件事竟是问前来看望她的学员们:“今天你们课上的知识学得怎么样了?”在场的绣娘们都感动地掉下泪来。

        在她悉心传授下,绣娘们的刺绣技巧日趋精湛,生产出的绣品绣工细致、图案秀丽、色泽艳丽,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以一副挂饰为例,经过粘布、打样、画图、绣花等工序,大致需要10天,市场售价一千多元。王小琴的公司产销两旺,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带动很多贫困户绣娘改善了生活状况,甚至改变了人生。

        近年来,王小琴先后在宁强县11个镇(办)成立了6个传习基地、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开办羌绣技能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娘3000余人,逐步形成了“公司+学校+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绣娘”的带贫模式,带动当地妇女灵活就业1000余人,其中贫困户300余户,目前已有100户贫困户通过羌绣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按每户手工计件工资计算,年收入达3000元至2万元不等。公司先后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汉中市“巾帼脱贫”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汉中市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宁强县“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她“传承非遗技艺、带富一方群众”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多次报道。

 

传承:让宁强羌绣走向世界

 

        在传承和发展羌绣的道路上,王小琴走得并不顺畅,她在这条道路上经受过打击、嘲笑、不屑,哭过、也笑过,多少次彻夜辗转难眠,感觉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但这份对羌绣的热爱和对贫困绣娘姐妹的责任,让她一次次的咬牙坚持了下来,她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自己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定能收获成功。

        2017年4月22日凌晨,王小琴生产加工车间和库房失火,价值100余万元的羌服、绣线、绣片、布料和机器设备全部化为灰烬。大火烧毁了她多年的积累,让刚刚赶制的1000多套订单货品瞬间化为乌有。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她的脑海一片空白。“让你整天瞎折腾,这下怎么办”,此时本来需要安慰和鼓励的她等来的却是家人的呵斥和责怪,让她陷入了几近崩溃的边缘。

        “我是这几千绣娘姐妹的主心骨,我不能就这样垮了”,怀着这个信念,她最终选择了不退缩,四处奔走筹钱重新购置设备,带领绣娘拿起针线,加班加点完成了订单任务。当把这批订单如期交到客户手中的时候,她放声大哭了一场。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想了很多,对于羌绣的传承和发扬必须摸索出一条创新发展的路子,她开始涉猎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决定从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做起,培养出自己的专业设计团队,说干就干,出院后,她组建了一支设计队伍,把传统羌绣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推出了电脑包、靠垫、杯垫、桌旗、服饰等一批新派绣品,受到市场热捧。

        昨天的保护、今天的传承、明天的创新,王小琴深深的认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汇聚众人智慧,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她与学校和非遗保护中心联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全县5所学校每周各上一节刺绣技艺传授课,同时展示羌绣制品,让孩子们从认知羌绣、感知羌绣美、学习羌绣技艺入手,让非遗文化扎根孩子们心中。

        作为羌绣传承人,王小琴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她先后在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六所高校,建立了科研工作站。她注重把非遗与现代科技力量相结合,把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农耕文明相结合,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使非遗文化“活”起来、“亮”起来。现在已研发产品五大类三百多种,远销日、澳、韩、美等六个国家,北、上、广、苏等十六个地区。羌绣产品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脱贫攻坚——星光行动”、“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中国西部农业高新产业博览会、丝博会、农高会等高端平台。

         “我一定把祖辈留下的珍贵技艺传承创新发展好,不断挖掘和丰富羌绣时代内涵,强化羌文化的活态传承,让宁强的羌绣产品更上档次、更有名气、更能增收,让更多的人了解羌文化,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近期刚刚闭幕的汉中市两会上,王小琴回答记者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时,脸上露出了更加自信的笑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国家民族宗教

各省民族宗教

三秦民族宗教

新闻媒体

其他链接

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 陕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陕ICP备19013065号 网站标识码:6100000010 陕公网安备 61010202000177号

alt
alt alt